北京·海淀| 海淀园林| 翠湖论坛| 翠湖微博
回到首页

天气情况

最新通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基地 > 湿地保护
人类正在榨干湿地,全球湿地丧失率超乎想象
2018-07-03

  来源:湿地国际

  人类正在榨干湿地,全球湿地丧失率超乎想象。

  湿地曾经与人类和谐共荣,如今却正在远去,远到我们中的许多人不再知道湿地的样子。

  你可知道,这种远去意味着怎样的后果?是的,湿地远离,随之而来的是干旱、洪涝、生物多样性丧失、大地干裂并渐渐荒芜……

  人类的扩张,正在榨干湿地,将自己推入险境。何去何从,决定权就在你我手中。

  湿地被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全球湿地面积在减少、质量在退化。有些地区,湿地的退化与丧失已经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保护湿地,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措施逆转湿地丧失和退化的进程。

  全球湿地资源有多少?湿地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全球湿地现状及前景如何?湿地保护、恢复和管理,世界上有哪些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应该如何做?本文将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全球湿地有多少?

  除南极洲外,全球各地、各国均有湿地分布。北半球的湿地多于南半球;湿润气候区湿地分布多于干旱气候区;在北极和寒带地区以及主要的河流流域,集中分布大量湿地;在较干燥的气候区也有相当多的湿地分布。全球近50%的湿地分布在北纬50°-70°之间,其中以泥炭沼泽最为丰富;约35%的湿地分布于北纬20°和南纬30°之间,亦即赤道的两边;其余约20%的湿地分布在温带地区。

  研究人员汇总各类文献,对全球湿地面积做出了相对合理的估计,全球湿地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450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区湿地面积所占比例从3%到30%不等。泥炭湿地约占全球湿地总量的1/3,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全球有10个国家泥炭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其中加拿大最多,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18%)。芬兰1/3的国土面积为泥炭地(10万平方公里)所覆盖。南美洲的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雨季时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湿地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生存、繁衍及发展息息相关。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指出,湿地对增加人类福祉和减轻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湿地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包括提供鱼类和纤维、供水、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减缓气候变化、调控洪水、保护海滨、休闲娱乐及旅游的机会。对于某些群体,尤其是生活在湿地周边地区的群体,其生存高度依赖湿地提供的这些服务。湿地的服务一旦退化,将直接对他们的生存状况造成损害。全球有超过10亿的人口直接依赖湿地生存,如渔业、灌溉、饮用水等。湿地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和传承着人类文明。

  全球湿地现状及趋势如何?

  研究显示,自1900年以来,全球湿地已经减少50%,如果从1700年算起,则湿地丧失率已高达87%。尤其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湿地丧失速度是之前的3.7倍。其中,内陆湿地较沿海天然湿地丧失得更多、更快。就地区而言,北美湿地丧失速度继续保持低速,欧洲湿地丧失的速度已经放缓,而亚洲湿地仍在快速丧失。

  在20世纪,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特有的湿地中,50%以上已经发生改变。20世纪前50年,北温带的许多湿地已经迅速丧失;50年代以来,热带和亚热带的许多湿地也已急剧减少和退化。此外,海岸湿地目前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快的退化和丧失过程。据估计,全球海岸湿地面积75万平方公里,到2100年,如果海平面上升100厘米,再加上人类的堤坝建设,海岸湿地损失将高达78%。

  有证据显示,人类对湿地的改变正在加大其非线性变化甚至突变的可能性,这将对人类福祉造成严重影响,这一变化一旦发生就难以或根本无法逆转。

  伊春乌伊岭湿地

  如何保护与管理湿地?

  制定严格的湿地保护法律与政策

  虽然多数国家都没有制定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但各国一般都制定了国家层面的具有统率意义的国家湿地政策,指导湿地保护,也为地方湿地立法提供依据。国际上保护湿地的法规与政策形式多样,就立法主体和适用范围而言,有国际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湿地保护公约,也有国家层面以及国内各级政府的立法与政策。

  在国际层面,《国际湿地公约》是国际上唯一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而签署的政府间公约,为各国从事湿地管理和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框架,目标是实现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区域层面,为保护跨行政区域甚至多个国家的湿地,签署跨界的区域性条约和流域水条约是普遍的做法。最为典型的区域性条约是欧洲经济委员会于1992年通过的《跨界水道和国际湖泊保护和利用公约》,适用于整个欧洲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在国家层面,美国是湿地保护法规相对完善的国家。《清洁水法案》是美国保护水域和湿地最直接的法律。2014年,美国又对该法案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进行重新规定,将几乎所有的河流、小溪以及间歇性和季节性水域都纳入法案的保护范围,强化了对湿地的保护。

  建立高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管理上涉及多个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因此湿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湿地管理体制在国际、区域以及国家内部各有特点

  为有效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公约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和秘书处,详细规定了各自的职能。在区域的流域管理中,通过设立跨界的协调机构,协调各利益相关方来实现区域内湿地管理目标,并为各方开展湿地行动提供指导框架。在国家内部,大多数国家是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湿地。由于湿地管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为解决部门间的冲突,许多国家采用了《国际湿地公约》的建议,成立国家湿地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央政府(联邦政府)授权,委员来自负责湿地管理的不同部门,也有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湿地保护管理的多部门协调机制,保障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政令畅通和良性互动。

  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机制

  为实现湿地“零净损失”的目标,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应对湿地减少及其功能退化问题。国际上通行的措施有:

  湿地许可证。许多国家对于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许可制度。比如美国的《清洁水法案》要求土地所有者和开发商在向水域处置疏浚或充填物之前,必须获得由陆军工程兵团颁发的许可证。美国湿地开发许可证有两类:普通许可证(适用于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与特别许可证(适用于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

  湿地缓解。所谓缓解,就是在湿地管理中,首选措施是避免对湿地产生任何影响;其次是采取最小化措施,将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的可行程度;如果没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湿地的永久性丧失,就要另建一块湿地来替代丧失的湿地。

  建立保护区系统。鉴于各保护区之间往往因水文、迁移物种和其他原因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因此建立各个层次的湿地保护区网络尤其必要。

  实施保护与恢复计划和项目。在美国,由不同联邦机构、州和私营部门开展的保护与恢复计划和项目非常多,最为成功的湿地保护项目主要有“湿地储备计划”“湿地地役权计划”和“大沼泽地恢复计划”。

  广泛的社会参与。许多国家通过立法与政策来保障公众的参与。比如,澳大利亚将实施社区教育、提升公众对湿地价值及功能的认识纳入全国性的项目或计划;美国联邦政府在其法规中明确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并就公众会议、咨询小组、许可证实施细则、财政资助协议等做出相应规定;美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专业公司均为开展湿地恢复的个人或机构提供了多种信息和金融服务。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科技问题尚未解决。当前热点的研究领域有:湿地监测技术、演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生态过程与动态、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湿地健康与评价技术、泥炭开发利用技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全球气候变化、湿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等,仍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通过加大投入、培养人才等措施,强化科研机构的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我国湿地保护该怎么做?

  虽然国际上有许多湿地保护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面面俱到未必可行。抓住问题的根源,避轻就重,可加快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优先事项应包括: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法律;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流域湿地综合管理制度;注重湿地基础研究,加大湿地科研投入;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