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 海淀园林| 翠湖论坛| 翠湖微博
回到首页

天气情况

最新通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基地 > 湿地知识
湿地的“病症”
2018-07-02

  来源:《认识湿地》-崔丽娟

  虽然湿地拥有各式各样的“秘密武器”,尽心尽责地守护着人类的家园,为人类服务,但是,湿地也有脆弱的一面,湿地的“敌人”正威胁着它的“生命”和“健康”。如果不好好爱惜和保护湿地,湿地也会像人类一样“生病”,它的“秘密武器”也将随之消失,人类就会面临危机和灾难。那么,湿地“病症”到底存在着哪些病因”呢?首先,让我们先看看湿地都患上了哪些“病症”,从这些病症”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答案。

  湿地“病症”之一:“贫血”

  水是湿地的“血液”。缺少了水的湿地,就像缺少了血液的人体一样,无法健康运行。如果人类从湿地中抽取大量的“血液”,将导致湿地“血液”供给不足,湿地就会产生严重的“贫血”。

  水是湿地存在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湿地。湿地缺水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最终造成湿地生命的消亡。

  湿地“病症”之二:“高血脂”

  如果接收过多的营养物质,湿地就会患上“高血脂”,影响湿地的“代谢”。湿地的“代谢”功能一旦受阻,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失去“生命”。在专业上称之为“富营养化”:即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和海湾等湿地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进而导致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引起湿地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它们的产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氮、磷等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化肥,其中,农田里施用的大量化肥是湿地营养物质的最大来源。因此,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都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营养物质。它们对湿地产生负面的影响。保护和爱护湿地,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例如,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等,都是对湿地的保护。

  湿地“病症”之三:“毛发脱落”

  湿地植物是湿地的“毛发”,保护着湿地的健康。如果过度地开发,加上其他“疾病”的影响,湿地的“毛发”就会大片地脱落,鸟类失去栖息的环境,鱼儿失去嬉戏的乐园,湿地的美观和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任其发展,,绮丽的湿地风景也会逐渐消失。

  湿地“病症”之四:“萎缩”

  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湿地被大规模围垦和改造,无论是在面积上还是在深度上,湿地的“块头”都在减小,呈现“萎缩”的症状。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000万公顷,全国沿海滩涂(湿地的一种)面积已削减过半,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了上千个,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或丧失的危险。黑龙江三江平原80%的沼泽消失了,“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锐减了2/3,成千上万的水鸟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脉。再以北京市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湿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5%,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大中小型水库84座,大小湖泊30余个,如今,湿地面积已降至全市陆地面积的3.13%,只有50000多公顷。

  湿地“病症之五:“发烧”

  由于一些工厂向湿地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湿地“体温”升高,出现“发烧”的症状。湿地一旦“发烧”,身体内的化学反应、生物反应的速度随之加快,使水体内某些有毒物质(如氰化物、重金属离子等)的溶解度加大,从而毒性提高,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加速某些细菌的繁殖,水草丛生,产生厌气发酵,形成恶臭。

  湿地“病症”的“病因”

  湿地一旦“生病”,其功能就会衰退,如果不能对湿地实施有效的“救治”,湿地最终可能“死亡”。造成湿地“生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恰恰是人类对湿地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湿地进行大量开发,对湿地进行围垦,将其当做荒地开发,从湿地过度取水、过度采沙、过度捕捞等,使得湿地功能不断衰退、面积减小,甚至使大量湿地变成旱地。

  湿地“生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了污染。这不仅造成了湿地水质恶化,影响湿地功能发挥,而且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

  此外,人类过度放牧、非法捕捞、挖沙、挖泥炭等行为也会导致湿地“生病”。加上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正面临着各种“病症”的折磨,以致很多湿地都失去了“生命”。

  以上仅是湿地众多“病症”中的几个,湿地还面临更多其他“疾病”的威胁,亟待人们的救治。“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人类应该采取措施去保护湿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